【農機網 編輯視角】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每年全球糧食從生產到零售全環節損失約占世界糧食產量的13.9%。這個損失降低1個百分點,就相當于增產2700多萬噸糧食,夠7000萬人吃1年。在我國,糧食全鏈條損失率達8%。其中,生產和收獲環節約占整體糧食損失和浪費的27%,儲存和運輸環節約占33%,加工和包裝環節約占9%,消費環節約占31%。
當下,我國水稻、小麥、玉米等主糧作物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現代化農機在改變農業生產節奏的同時,機收造成的糧食損失不容忽視,減少機收環節損耗是增加糧食產量的重要措施。減少機收損失就是增加糧食產量。近年來,我國重點在機收減損、改善設施裝備條件等方面發力,推進節糧減損。
自去年以來,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將機收減損作為糧食生產機械化主要工作常抓不懈的通知》,要求將機收減損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糧食生產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為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貢獻機械化力量。
其中,強調要提高裝備質量。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生產企業技術進步和產品提檔升級,加快淘汰老舊
收獲機械;強化農機試驗鑒定監管和
聯合收割機質量調查,把不合格、不耐用、不適用的產品擋在政策支持范圍之外;鼓勵企業加大先進適用收獲機械研發投入,切實
提升機收減損性能。
農業農村部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重點從四方面著力,有效降低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環節損耗,開展糧食節約行動。這四大舉措,堅持開源與節流并重、增產與減損共抓,大力推進全環節全鏈條減損,系統化降低糧食損失和浪費。
一是加強生產源頭管控,推動精量播種、適量播種,減少農業生產用種,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升機收作業標準化水平,降低收獲過程損耗,確保顆粒歸倉。
二是強化儲運環節減損,發展糧食產后烘干,改善糧食儲藏保質、蟲霉防治等條件,完善農村物流節點網絡體系,推廣散糧運輸專用工具,減少跑冒滴漏。
三是提升加工利用水平,建立糧食適度加工標準體系,優化加工技術裝備和工藝,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產物綜合利用率。
四是引導節約理性消費,健全餐飲業服務規范、行業標準,常態化推進光盤行動,開展愛糧節糧系列宣傳活動,推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蔚然成風。
目前,節糧減損成為糧食全鏈條的一大亮點。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去年,三大主糧機收損失率平均降低1個百分點,挽回100億斤損失。今年,夏糧、早稻、秋糧機收損失率也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同時,近年來中央財政加大對糧食烘干機具的購置補貼力度,農業農村部也大力推廣烘干、霉變防控等實用技術。今年,糧食在烘干儲存環節的損耗進一步降低。
今年,全年三季糧食夏糧、早稻、秋糧面積均實現增加。夏糧、早稻單產提高,多個秋糧主產區玉米、大豆單產提高明顯。從各地實打實收和多方面反映來看,全年糧食將再奪好收成。
回顧:小麥、水稻、玉米、甘蔗、油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機械化收獲減損相關技術指導意見。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xyzjds.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央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