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寧夏銀川靈武市農業農村局發布《2025年靈武市主糧作物機收損失監測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25年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機收損失率分別為0.93%、1.18%、1.76%,均低于現行國家作業質量標準,較上年分別下降0.43、0.22、0.25個百分點。靈武市通過四個關鍵舉措,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減損答卷”。
 
  一是宣傳培訓入腦入心。圍繞“減損就是增產”理念,靈武市農業農村局通過短視頻、宣傳單冊等渠道開展宣傳,全年培訓農民、農機手共346人次,發放宣傳材料500余份,農機手規范操作意識顯著提升。
 
  二是田間指導精準到位。收獲期間,靈武市農機推廣人員深入田間開展45場次巡回指導,幫助機手調試機具、排除故障24次;水稻收獲期針對降雨天氣,調度農機搶抓間隙搶收,避免損失擴大。
 
  三是農機裝備迭代升級。近三年,靈武市累計投入2547.14萬元農機購置補貼、155萬元報廢更新補貼,淘汰老舊機具305臺套。2025年投入的462臺
聯合收割機中,凱斯5088、久保田PRO888GM等高性能機型占比達85%。 
  四是跨區作業保障順暢。在機收期間,靈武市農業農村局為194臺套外來跨區作業機械提供地塊對接服務,協調石油、交管部門保障用油優惠與道路暢通,確保秋收高峰期農機供應充足、效率穩定。
 
  減損成效固然值得欣喜,但也需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對于自然風險應對能力仍有不足,秋收降雨易導致田塊泥濘、作物倒伏,推高了糧食機收損失率,水稻半喂入與全喂入收獲方式損失差異仍較為明顯,低損失機收技術推廣仍需加強,雖損失率已達標,但3193.66噸的絕對損失量仍需重視,減損潛力有待深挖。
 
  下一步,靈武市將以“顆粒歸倉”為目標,持續強化“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宣傳,通過“高素質農民培育”“技能大比武”等手段強化農機手培訓,推廣集成北斗導航的高端
收獲機械,加速老舊機具淘汰,推動機收減損從“合格率”向“極限減損量”深化,持續提升主糧收獲效益,為糧食安全筑牢機械化防線。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