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永久免费-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

吉林省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工作的實施意見

2021-02-23 09:40:35 來源:吉林省農業農村廳 閱讀量:23592 評論

  【農機網 政策導讀】 各市(州)農業農村局、財政局,長白山管委會農業農村和水利局、財政局,長春新區農委、財政局,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財政局:
 
  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我省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業發展,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和規模化,推動我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爭當現代農業建設排頭兵,現就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重要意義
 
  農業生產托管是小農戶或經營主體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條件下,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儲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完成的農業經營方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強調,要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實施小農戶生產托管促進工程,不斷提升生產托管對小農戶的覆蓋率,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相繼出臺了《關于支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通知》(農辦財〔2017〕41號)《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通知》(農辦計財〔2019〕54號),中央財政通過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安排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支持小農戶通過農業生產托管為主的服務方式,廣泛接受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為了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2019年11月,吉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吉林省擴大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工作方案》,選擇了11個縣(市、區)開展了試點。幾年來,全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業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托管作為社會化服務的主要服務方式和經營方式,被小農戶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普遍接受。據2020年底統計,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發展到1.8萬家,農業生產托管面積達到5725萬畝次,為小農戶服務達到77%以上。全省農業生產托管呈現出托管模式多樣化、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技術專業化、服務裝備機械化的良好發展態勢,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帶動作用日益增強。但從總體看,農業生產托管還面臨著服務組織能力不強、服務領域不寬、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行業管理有待規范等問題。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強化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托管,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二、明確農業生產托管目標任務
 
  (一)總體思路。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國家和省關于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署要求,把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作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進一步強化政策措施,加強工作指導,優化發展環境,通過中央項目引導和帶動小農戶廣泛接受農業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向市場化、專業化、標準化、多元化方向發展,實現托管服務總量增加、能力提高、質量提升。
 
  (二)發展目標。“十四五”期間,全省形成健康、穩定、活躍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市場,逐步建成區域農業生產服務綜合平臺和數據庫,培育一批結構合理、專業水平較高、服務能力較強、服務行為規范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模式和規范運行管理機制。產糧大縣主要農作物農業生產托管覆蓋率逐年提高。
 
  (三)主要任務
 
  1.探索發展多種托管模式。以農民需求為導向,探索發展以全程托管為主、單環節(多環節)托管為輔、土地股份合作等為補充的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全程托管服務模式是服務組織與農戶簽訂協議,服務組織提供包括生產資料在內的耕、種、防、收、儲等環節全程化服務,農戶按照約定支付服務費用,主要農產品歸農戶所有的“保姆式托管”。單環節(多環節)托管服務模式是服務組織與農戶簽訂協議,農戶將耕、種、防、收、儲等環節中的單個或多個環節,交由服務組織為其提供服務,按照約定環節支付服務費用的“菜單式托管”。土地股份合作模式是通過“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利益聯結方式,將承包地入股服務組織,服務組織為農戶提供全程托管服務,待收益后按照股份比例給農戶派發紅利。三種主要模式互為補充,要逐步加大土地股份合作模式的探索發展。
 
  2.培育壯大多元服務主體。按照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服務專業、競爭充分的原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發展服務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服務大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服務組織聯合合作,引導服務組織與科研院所開展科研和人才合作,發展服務聯合體、服務聯盟等,不斷增強服務能力,拓展服務半徑,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結和分享機制,凝聚發展合力。
 
  3.搭建區域性服務平臺。積極組織動員小農戶和各類服務組織注冊和使用中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http://www.zgnf.net/)。鼓勵各地依托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農村集體產權交易中心)和村委會、農民合作社、專業服務組織等,建立區域性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產托管)綜合平臺,打造服務作業管理、托管項目管理、農資供應服務、大宗農作物主要環節供求信息、新技術推廣應用和指導、服務指導性價格和標準、財政補助政策等農業生產托管綜合服務“超市”,促進服務信息對接,推動服務資源合理流動,提高服務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4.制定標準服務規范。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縣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規范,加強對服務標準、服務價格、服務合同的指導和監督,將服務對象的滿意度作為衡量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探索制定統一、規范、簡便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流程,突出可操作性、可持續性、可復制性。推廣使用全省標準服務合同文本,引導服務主體規范服務行為,提升服務質量,保障服務雙方的合法權益。
 
  5.建立服務主體名錄庫。研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行業準入條件,做好資格審查、信息錄入和動態監測等工作。對于服務能力強、服務質量優、社會認可度高、運營管理規范、連續2年以上獲得承擔項目任務資格的服務主體,可以直接納入名錄庫。定期跟蹤和監督服務主體的服務質量,建立服務主體信用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對服務質量不符合要求、群眾不滿意的服務組織,督促改正;對弄虛作假套取資金、農民投訴多的服務主體,一律清出名錄庫,五年內取消其承擔項目任務資格;對于服務能力強、服務效果好的組織,給予重點扶持。
 
  6.落實好中央扶持項目。中央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重點支持開展農業生產托管。通過資金引導和項目帶動,培育服務市場,壯大服務主體,小農戶廣泛接受農業社會化服務,建立穩定成熟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市場。項目補助標準不能影響服務價格形成,不能干擾農業服務市場正常運行,引導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長期健康發展。
 
  三、準確把握農業生產托管基本要求
 
  (一)支持“一小兩大”發展。突出支持小農戶。把服務小農戶作為政策支持的主要對象,著力解決小農戶的規模化生產難題,安排服務小農戶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補助資金或面積,占比應高于60%;突出支持大宗農作物。把提升玉米、水稻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效益作為支持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目標,通過改進農業生產方式,增強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支持產糧大縣(鄉鎮)。選擇社會化服務發展充分、工作積極性高、基礎條件扎實、大宗農作物產量靠前的產糧大縣(鄉鎮)作為實施區域,利用其土地集中連片、地勢相對平整,適合大型農機作業的優勢,推進小農戶耕地集中整合,推進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提高土地產出率,助力保障糧食安全。
 
  (二)合理確定補助標準和方式。采取先服務后補助等方式,指導服務組織與服務對象簽訂服務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任務完成驗收合格后,縣級相關部門按照服務合同實際作業量對服務組織或服務對象進行補助。原則上財政補助占服務價格的比例不超過30%,單季作物畝均各關鍵環節補助總量不超過100元;脫貧地區、丘陵山區提高到40%和130元。研究制定具體補助方式和運行機制,堅持讓小農戶終受益,補助資金可以補服務主體,可以補小農戶,也可以通過服務主體降低小農戶服務價格來間接補小農戶。合理確定補助上限,防止“政策壘大戶”。
 
  (三)推進服務帶動規模經營。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托管,要充分尊重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得下指標、搞強制性任務安排和指令性行政推動。要通過項目引導,充分調動各類服務組織積極性,積極支持村兩委、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發揮作用,組織小農戶等經營主體通過生產托管,接受統一深松整地、集中育秧、統一播種、統防統治、統一收割、統一烘干倉儲等全部或部分環節的托管服務。探索開展整組、整村或更大區域耕地集中連片,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四)公平選擇服務主體。堅持公平競爭、規范擇優的原則,在縣域內外選擇規范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組織承擔項目任務。服務組織原則上需具備以下條件:應有一定的社會化服務經驗,原則上從事社會化服務達兩年以上;擁有與其服務內容、服務能力相匹配的專業農業機械和設備以及其他能力;在農民群眾中享有良好的信譽,其所提供的服務在質量和價格方面受到服務對象的認可和好評;能夠接受社會化服務行業管理部門的監管。為促進公平競爭,原則上縣域內單環節承擔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任務的主體不能少于3家。
 
  (五)支持重點服務環節。項目使用方向要聚焦一家一戶小農辦不了、辦不好或辦了不劃算的農業生產環節,制約當地農業提質增效和綠色發展中的突出短板,解決當地農業生產普遍存在的關鍵環節、薄弱領域問題。要結合本地實際,區分輕重緩急,集中力量解決關鍵問題,重點選取1—3個關鍵薄弱環節集中進行補助。對于當地市場機制運作已基本成熟、農戶已廣泛接受、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單一服務環節,原則上要逐步退出財政補助范圍。
 
  四、強化農業生產托管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是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各地要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任務落實。項目實施縣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推進項目實施,及時撥付資金,開展項目監管和自評,確保中央扶持政策全面落實。
 
  (二)加強宣傳引導。各地要加大相關政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多種媒介和農村大集、豐收節等農村重大節日活動,通過拉橫幅、貼標語等多種形式擴大宣傳,組織鄉村干部深入村屯、農戶宣傳講解政策。及時總結提煉工作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模式,加強典型推介,營造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良好環境。
 
  (三)加強項目監管。每年度項目實施結束后,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開展績效評價,績效評價結果作為下年度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對于組織不力、未按要求開展工作、項目資金撥付不及時不到位的地方,要堅決退出承擔項目范圍,直至整改結束;對于工作推進有力的地方適當增加項目補助資金。每年12月31日前,報送項目年度績效報告。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
 
  吉林省財政廳
 
  2021年2月1日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