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 “共享”二詞可謂是時下火的詞匯之一,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以及近剛“出世”的共享馬扎,關于共享經濟的一場消費革命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共享經濟來勢洶洶之際,農業生產模式也將發生巨變,共享農機應運而生。
早在1959年,黨中央便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口號。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之一,使用機器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征,對于利用資源、抗御自然災害、推廣現代農業技術、促進農業集約經營、增加單產與總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
農產品成本,以及對于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和縮小工農差別,都有著重大意義。
自2004年國家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來,我國農機行業經歷了十年的黃金時期,農機保有量猛增,這也為共享農機的出現埋下伏筆,此后十年黃金期一過,農機行業陷入短暫的瓶頸期,迎來行業深度調整階段,這也為共享農機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再加之我國特殊的農情——農忙時節才是使用農機的旺季,過完農忙季節,農機一般都閑置了,農戶也就不愿意購買農機,基于此特點共享農機便有了市場。
近日,一款履帶式遙控
噴藥機器人將共享農機推到了行業前端,共享農機逐漸浮出水面,用戶只需和共享單車一樣掃碼、交押金、開鎖,便可使用農機,此舉便是受共享經濟的啟發,將共享農機這一理念付諸實踐,因其便捷,推出之際便大受追捧,該公司已于8月17日推出共享裝備方案。目前,眾多客戶對此舉興趣甚濃。
也許有人要說跨區作業不也算是一種共享農機模式嗎,是的,筆者并不否認,每年夏收秋收之際,便會有大批跨區作業隊奔赴各地搶收莊稼,擁有農機的種植大戶將自家農機以盈利的模式分享出去,小型種植戶從中獲取便利和服務,這和共享農機的定義不謀而合,但近幾年來,隨著跨區作業隊的增多,機器也越來越多,跨區機手的收益隨之逐漸下降。
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一臺谷物聯合收獲機收回成本的時間由3-5年延長到5-8年;水稻收獲機由2-3年延長到4-5年;采棉機由3-5年延長到8-10年。由此可見,這種長期不盈利的模式終將使跨區作業陷入危機,想要獲得長遠利益,共享農機或是出路。
營銷大師菲里普·科特勒說:用戶購買電鉆,他真實的需求并不是那把電鉆,他需要的是電鉆打出來的洞。
同理,用戶購買農機也并不是需要一臺農機,而是需要農機所提供的作業和服務,所以,共享農機能滿足農戶所需要的作業和服務,同時又能讓農業生產更加便捷,農戶又何樂而不為呢?
(注:本文由中國農機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