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行業要聞】對于中國而言,發展無人機植保產業與日本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包括地形結構、農村勞動力逐步短缺、政策鼓勵等),隨著農民對于植保服務的接受度持續提升,政策支持態度和相關配套措施的逐步明確,行業發展的前景十分光明。但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我國農用無人機行業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無主管部門已成制約其發展的直接因素之一。
農用無人機無人管 納入補貼目錄受阻
農用無人機誰來管?
“現在的植保無人機效果非常好,在江蘇發展也很快,但主管部門不明確帶來一系列問題,影響植保飛防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在關注“開放型農業”“耕地質量”等這些“大”問題之外,還專門帶來了一個關于植保無人機的建議。
我國常年發生重大病蟲害100種以上,根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因防治能力不足,每年造成糧食損失500億斤左右。而且現在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病蟲害防治問題更加突出。但植保無人機正好解決這個問題,它省工省時,效果好效率高,這幾年發展很快。但對這個新生事物來說,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沒有主管部門。對農民來說,帶來大的問題是買的無人機沒有主管部門,沒法檢測。
這個問題確實是農民頭疼的。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稱,合作社里的植保無人機都是他買的。買大型農機,都是經過專門檢測,放心買;無人機監管檢測什么的都不具備,買的時候就是靠經驗,看發動機,看電池,看各個部件。不懂的人很難買。另外也覺得貴,那么大一臺拖拉機才10萬塊,一臺無人機也10萬元。
現在的植保無人機因為沒有明確主管部門,所以沒法鑒定,農業部門的農機鑒定目前只鑒定地上走的農機,無權鑒定無人機;不能鑒定就不能推廣,也不能納入農機補貼目錄,在江蘇,農民購買植保無人機不能像購買拖拉機一樣享受補貼。建議當務之急是要明確農業部門為植保無人機的主管部門,盡快制定行業標準,加快植保無人機產業化。
植保無人機比飛行特性更重要的是植保特性,這涉及到很多檢測,也需要和農業其他領域的配合,比如用它打藥,藥的乳化性是不是跟普通農藥一樣?這就要跟農藥企業去共同研發。所以我們還是希望由農業部門來負責用于植保的無人機檢測。明確了主管部門之后,要盡快制定相關的產品標準、操作規程和評價辦法。建議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針對植保無人機的作業特點和病蟲害防治要求,制定技術標準、操作規程以及效果評價辦法。
關于農用無人機納入農機補貼
重要的是,要盡快將農用無人機納入農機補貼范圍。讓農民早日得到實惠。
據了解,部分省份區域已將植保無人機納入的農機補貼。中央補貼政策出臺后,預計2016年起,江西、福建等省份會將農用無人機納入補貼名單。我國關于農機補貼的范圍、品目、地方農機機具自定等規定不斷調整日趨完善。相信隨著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植保無人機技術的日趨精進,中國現代農業機械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植保無人機納入農機補貼范圍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