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行業要聞】近年來,馬鈴薯主糧化成為了居高不下的熱點,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追溯馬鈴薯主糧化的概念,正式出臺是在2010年的“兩會”上,但直到2015年1月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中國種子協會在京舉辦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研討會,使得馬鈴薯主糧化的聲音開始廣受關注。
隨著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啟動,馬鈴薯產業將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新機遇,實現馬鈴薯由副食向主食的轉變,成為繼小麥、水稻、玉米之后我國第四大主糧。
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勢在必行
馬鈴薯主糧化是必然還是偶然?
1.馬鈴薯主糧化是順應居民消費升級的理想選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膳食的要求以及多元化的飲食需求也在逐漸增加。馬鈴薯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含有人體必需的七大類營養物質,且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品質高,結構有益身體健康,開發馬鈴薯主糧化產品,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
2.馬鈴薯主糧化是開辟國家糧食安全新途徑的戰略選擇。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從南到北、從高海拔到低海拔的大部區域都能種植馬鈴薯。目前我國馬鈴薯平均畝產1噸多點,但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潛力巨大,完全可以把馬鈴薯畝產提高到2噸。這樣年產鮮薯可增加2億噸,將顯著提高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3.馬鈴薯主糧化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選擇。馬鈴薯生長需水少,其低蒸騰系數(需水量)只有350,而小麥、水稻分別是450和500,這使它可能成為雨養農業的一種主推作物。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谷物類作物生長發育困難,而馬鈴薯不僅能正常生長,還能減少水土流失。
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大利好時機
農業部公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馬鈴薯產業發展也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1.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促進提質增效奠定了基礎。
2.巨大市場拉動。還有五年時間就實現個“一百年目標”,將進入消費持續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新階段,城鄉居民對馬鈴薯主食的消費需求將增加。“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拓展出口市場。
3.科技創新支撐。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蓄勢待發,智慧農業、生態農業新業態應運而生,馬鈴薯提質增效內在動力持續增強。需要牢牢把握機遇,貫徹發展新理念,以強烈的責任、堅定的信心、有力的措施,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勢在必行
馬鈴薯產業化取得階段性進展,但要滿足潛力巨大的市場,還需要從各環節入手,不斷加快產業化步伐。
1.強化政策扶持。完善馬鈴薯生產扶持政策,落實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鼓勵各地對馬鈴薯加工企業實行用地、電、水、氣等價格優惠。加大對馬鈴薯生產的投入,支持種薯生產、貯藏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市場與信息服務等環節。積極探索馬鈴薯產業信貸保障和保險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馬鈴薯主食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增加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
2.加大科研投入。中央、地方財政科技計劃要大力支持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選育、主食產品開發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提升科技創新對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驅動能力。推動組建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及設備研發中心,引導和推動馬鈴薯加工企業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和研發基地,鼓勵與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成立研究開發中心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3.搞好產銷銜接。加強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組織生產經營企業參加各種產銷對接活動,扶持各類專業協會及產業聯盟發展。探索建立區域性產地批發市場或物流中心,促進產銷銜接和市場流通。發展主食產品直接配送,搭建產銷直掛平臺,推動產銷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購銷關系。加強馬鈴薯產銷信息的監測統計和分析預警,指導馬鈴薯跨區域有序流通,增強對市場突發異動的應對能力和調控能力,防止出現“賣薯難”。
4.健全標準體系。加快制定馬鈴薯主食產品分類標準,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與接軌的馬鈴薯主食產品標準體系,提高標準對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作用。建立和完善馬鈴薯主食產品加工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加快相關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建立誠信管理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和行業標準。建立馬鈴薯主食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強化馬鈴薯主食產品的質量監管,提高行業安全管理水平。
5加強宣傳引導。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圖書等形式,加大在主流媒體和新興媒體上的宣傳力度,向公眾普及馬鈴薯營養知識、推廣主食產品。舉辦富有特色的馬鈴薯節、馬鈴薯營養活動周、產品交易會和營養餐計劃推廣等活動;舉辦馬鈴薯產業開發成就展和制作技術培訓,展示馬鈴薯發展取得的經驗和成效,吸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馬鈴薯產業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