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中國科協立項支持,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主辦的農業
機器人研討活動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近20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的一線專家圍繞相關議題開展交流研討。本次研討活動由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方憲法、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立平擔任執行主席,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副院長苗中華、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牛康擔任學術秘書。
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首席科學家趙春江以“機器人與自主無人系統”為題,對比分析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與國際發展情況,系統梳理了機器人發展歷程及現狀、自主無人系統技術發展趨勢,提出面向農業生產場景需求通過新材料、新型執行機構提升農業機器人作業能力的期望。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孫坦作“AI賦能農業機器人技術研究范式創新及途徑”報告,闡述了AI與農業機器人雙螺旋發展演進歷程和深度耦合創新范式,指出AI將成為農業機器人關鍵技術突破和融合的創新引擎,提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落地路徑與挑戰。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部副部長吳海華以“我國農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為題,對比梳理了國內外農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和需求,指出現階段我國農業機器人產業面臨技術不成熟、應用效益不顯著、投資回報率不高、產業生態不完善等問題。
自由發言環節,專家們圍繞農業機器人關鍵技術、國內外差距與發展趨勢、AI賦能農業機器人技術研究范式創新及途徑、產業發展的短板及建議對策等話題,結合研究專長發表各自見解。其中,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研究員胡小鹿認為,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在農業生產中都有其作業場景,但普遍存在笨重、靈活度低的缺點,提出應關注靈巧執行機構的研究。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副研究員呂彥鋒提出農業領域亟需農業版的“ImageNet”,須具備與復雜環境實時交互、自主決策和主動學習的能力。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民贊指出,在傳統栽培模式下開發
收獲機器人難度很大,建議可從改進農藝和栽培模式或作物生長形態方面出發,簡化或消除機器識別、選擇對象等動作,由選擇性收獲轉變為統一收獲,從而提高作業效率。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農業機器人正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力量,為農業生產“耕種管收”關鍵環節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將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破解農業勞動力短缺難題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手段。面對種植環境差異化、核心技術融合協同機制不完善、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各方需建立常態化協同機制,關鍵技術研發與規則制定并重,構建創新生態,共同推動農業機器人自主、高效、規模化生產、應用。
會后,專家們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究院和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地考察,深入了解協作機器人、高性能機械臂和伺服電機、減速器、
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研發和產業應用情況。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