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肅北縣黨城灣鎮和玉門市昌馬鎮地處祁連山北麓,由于所處地理位置海拔高、氣候涼,是全市夏糧小麥收獲最晚的地方,與金塔、瓜州等小麥機收最早的鄉鎮比較,遲整整1個月時間。進入8月下旬,隨著肅北縣黨城灣鎮和玉門市昌馬鎮小麥機收作業陸續結束,我市2025年度夏糧機械化收獲作業圓滿收官,落下了帷幕。
 
  今年全市小麥機收作業期間,市農機服務中心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通過科學組織調度、精準細化服務、部門協同發力,多措并舉推動小麥收獲作業以機械化生產為核心高質高效向前推進,為奪取糧食豐產豐收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裝備技術支持。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完善服務網絡。市農機服務中心聯合交通管理、氣象、應急、石油石化等多部門成立工作專班,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小麥機收作業應急處置預案,統籌做好通行保障、用油保障、機具保障、安全保障等工作,為全市小麥機械化收獲作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小麥機收作業期間,全市共設立高速公路綠色通道13個,農機加油綠色通道14個,開通市、縣兩級農機熱線電話8條,設立小麥機收接待服務站39個,確保了農機手遇到困難能迅速得到響應。6月份,酒泉市農機服務中心聯合市交通管理部門及時處置一起跨區作業
聯合收割機車輛超限事件,處理結果受到跨區作業人員的點贊好評,作為
小麥聯合收割機跨區運輸“省地協同,警農聯手”交通保障典型案例,在全省農業農村系統推廣。 
          二是強化機具保障,加大技能培訓。今年小麥機械化收獲期間,全市累計投入小麥聯合
收割機1247臺、秸稈還田機1270臺、打捆機1945臺,發放跨區作業證479張,檢修聯合收割機、大中型拖拉機等各類機械3.36萬臺(套),完成35萬畝小麥機收任務,小麥機械化收獲率達99%以上,完成小麥秸稈機械化還田面積6.71萬畝、秸稈打捆面積27.83萬畝。強化技能及安全培訓,切實提升農機作業質量,筑牢農機安全屏障;先后組織縣(市、區)通過舉辦"現場會""培訓班"等形式,開展高素質農民無人機操作技能提升、機收減損作業技術等各類培訓28(場)次,培訓農機管理服務人員162人,技術人員202人,培訓機手、修理人員3741人,為小麥機收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三是深挖減損潛力,護航節糧行動。機收伊始在金塔縣東壩鎮舉辦了全市小麥機收開鐮儀式暨大培訓、大比武活動,通過示范引領,進一步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理念;在肅州區、玉門市組織開展小麥機收減損監測調查,進行主力機型驗證對比,因地制宜推廣適宜本區域的收獲方式和高性能機具,力爭將小麥機收損失率嚴格控制在1%以內。經測試,今年全市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為0.71%,較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遠低于國家要求。同時,組織縣(市、區)發放《機收減損技術手冊》《三夏機收安全生產提示》等資料8600余份,通過懸掛橫幅、微信推送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普及節約糧食及農機安全生產知識。
 
  四是科技賦能機收,推廣智慧農業。今年夏糧收獲期間,全市加速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智慧農業管理平臺等數字經濟技術融入農業農村領域,高質量推動小麥機收作業快速發展。肅州區組成無人機植保抗旱作業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連續作業,噴灑磷酸二氫鉀等抗旱、病蟲害防治藥物,最大限度減少和防止制種玉米因旱情和病蟲害導致減產的影響,有效保障制種玉米穩產增產。玉門市、瓜州縣利用“智慧農業服務平臺”實現農機作業實時監控,大馬力拖拉機、小麥聯合收割機等設備全部安裝監測儀,作業數據同步上傳至管理系統,確保耕深、播種、收獲等關鍵指標精準可控,提高作業效率和質量。生產實踐表明,植保無人機高質高效進行抗旱植保飛防作業,單架無人機日作業量可達600畝,較傳統噴防效率提升15倍,既節約成本又減少環境污染。智慧農業管理平臺集精準監測、智能管理、數據應用于一體,讓農業更智慧更高效。
 
  五是夯實裝備配置,健全應急體系。全市按照“平急兩用”原則,加快農機應急救災減災防災保障體系建設步伐取得顯著成效。今年夏糧收獲期間,全市共有16臺(套)烘干設備(移動式烘干機4臺),日最大烘干能力可達3850噸,可應急調運農用水泵74臺,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1臺,建成38支應急作業服務隊,落實維修應急服務車8輛、維修服務技術人員76人,隨時應對極端天氣條件和區域作業差異對糧食生產構成的雙重挑戰,為小麥應收盡收、顆粒歸倉奠定了基礎,保障了糧食安全。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