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烏蘭察布市糧食播種面積712.2萬畝,較上年增加2.4萬畝;總產量首達到28.9億斤,較上年增加2.7億斤;平均單產405.9斤/畝,較上年增加36.5斤/畝。
 
  一、落實“黨政同責”,筑牢糧食安全防線
 
  一是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要求,以自治區下達糧食大豆油料生產任務為目標,早謀劃早部署,細化任務,強化措施,形成糧食生產“有人管、有人抓”的良好局面。二是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提前將2024年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玉米大豆馬鈴薯生產者等惠農補貼及時分解下達,提早釋放國家抓糧重農政策信號,提振農民種糧信心。三是統籌謀劃春耕生產。召開“春播第一耬”現場會,各旗縣區早動手、早推進,搶農時、搶進度,緊盯農資供求,采用訂單采購、點對點配送等方式確保供應充足,扎實做好春耕春播各項工作。成立農業技術指導組和科技小分隊,確保技術指導到位。四是防災減損降低生產損失。樹牢“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糧”的意識,發布防災減災風險預警預案和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64期,同時,聯合氣象部門發布春耕春播、秋收服務專報13期、氣象預警28期。
 
  二、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保糧食生產能力
 
  一是持續提升耕地質量。全面推進13.0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切實做好旱作高標準農田四級共建試驗示范,建成旱作高標準農田2155畝;落實深耕深松任務37萬畝;開展鹽堿耕地綜合治理試驗示范100畝;落實耕地輪作任務165萬畝,加大重點流域傾斜力度,其中岱海流域(涼城縣)輪作面積達25萬畝、察汗淖爾流域涉及的5個旗縣實施耕地輪作面積達80萬畝。二是全面實施種業振興。全市打造1個自治區級、3個市級重點農作物品種展示平臺,展示馬鈴薯、燕麥、玉米、小麥132個品種。鞏固建設四子王旗、前旗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和卓資燕麥雜糧雜豆良種繁育基地。三是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全市11個旗縣市區均建設農機應急作業服務組織。2024年主要糧食作業機械化率和農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在上年度基礎上穩定增長。
 
  三、強化科技示范,提升糧食單產水平
 
  一是全力落實單產提升工程。充分發揮綠色高產高效、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優質高效增糧、科學施肥增效等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在11個旗縣區打造15個萬畝片、109個千畝方、89個百畝田,單產提升示范面積達到31萬畝。重點打造10萬畝馬鈴薯單產提升示范區,平均單產達到9028斤以上,其中馬鈴薯折糧“噸糧田”示范面積近2萬畝,平均單產達11426斤。二是因地制宜創高產典型。聚焦馬鈴薯、雜糧、玉米等糧食作物,強化“五良”融合,單產提升示范區馬鈴薯加工薯平均單產11708斤、旱作谷子平均單產886斤/畝,創全區高產紀錄,玉米平均單產2448斤刷新全市高產紀錄。三是發展旱作農業。結合三大類單產提升項目,打造燕麥寬幅條播示范5萬畝、谷子全膜雙壟穴播示范1萬畝、2個馬鈴薯平壟覆膜膜側播種和1個高壟覆膜示范千畝方,示范區單產較常規種植增產5%-30%。
 
  四、堅持綠色興農,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控肥增效。建設“三新技術”集成配套推進縣2個;打造“看苗選肥”平臺3個;實施馬鈴薯、玉米“無底肥”千畝示范3個;更新作物施肥配方87個,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2%。二是控藥減害。建設2個“對癥選藥”平臺;開展統防統治面積382.4萬畝、綠色防控面積438.1萬畝。三是控水降耗。打造興和縣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建設智慧節水農業示范基地;示范推廣抗旱品種3.1萬畝;調減種植谷子等低耗水作物2萬畝。四是控膜提效。完成全市地膜科學使用回收試點工作任務,其中加厚高強度地膜298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2萬畝。
 
  文章來源:種植業管理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