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地方農機】 糧豐農穩天下安。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聚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全力開展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據統計數據,2024年呼倫貝爾市糧食播種面積2463.4萬畝,較上年增加1.53萬畝,增幅0.06%;糧食產量135.85億斤,較上年增加3.79億斤,增幅2.87%,糧食作物平均單產551.5斤/畝,比上年增加15.06斤/畝,實現糧食生產“十二連豐”,為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做出呼倫貝爾貢獻。
 
  抓責任落實,嚴格壓實糧食生產黨政同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在2024年初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市委農村牧區工作會議和市政府工作報告對糧食生產作出具體安排。印發《關于2024年各旗市區糧食和油料生產目標的通知》,逐級下達糧食生產任務指標,并將糧食生產任務列為重點督查考核內容。春播期間開展督導工作,實行市抽查、旗縣督查、鄉核查、村自查機制,層層落實責任,確保圓滿完成自治區下達的糧食生產任務。
 
  抓政策組合,調整政策調動種糧積極性。呼倫貝爾市積極調整政策,及早發布政策信息,通過生產者+耕地輪作補貼,形成政策組合拳。一方面將大豆生產者補貼調整至368.61元/畝,玉米調整至15元/畝,使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差擴大至353.61元/畝。另一方面調整耕地輪作補貼,對符合米—豆、米—豆—豆、麥油輪作模式全覆蓋補貼,每畝98.04元/畝。通過組合補貼政策,有效提高了農民種植積極性。
 
  抓五良融合,推進農業生產量質雙增。一是實施“一提高、四保護”,抓好“良田”基礎。“一提高”即提高高標準農田在永久基本農田中占比,通過實施“農田地力提升、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間道路、農田防護林、農田輸配電、智能技術、技術管理”七項措施,建設成設施完備的高標準農田。2024年建設228.2萬畝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899.12萬畝高標準農田,占全市永久基本農田38.74%、占全市黑土區33.19%。“四保護”即實施保護性耕作1289萬畝、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38萬畝、深松整地319萬畝、秸稈還田項目18.38萬畝。通過四項保護措施,黑土區平均耕地質量等級由3.14等提升為3.06等,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提高。
 
  二是“保、育、制、用”,抓好“良種”保障。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提交國家庫圃434份種質資源,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系統調查和搶救性收集任務394份。已育成主栽大豆品種25個,選育優質抗病高產馬鈴薯新品種2個。大豆良繁基地達到37萬畝以上,年供種能力達到5.5萬噸;馬鈴薯種薯繁育面積達到8萬畝以上,年供種能力達到18萬噸。打造8個看禾平臺,推廣大豆、玉米等263個品種,展示面積達1000畝。
 
  三是加快農機現代化,抓好“良機”裝備。呼倫貝爾市被認定為全國整建制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設區市。截至2024年,全市農牧業機械總動力達695.92千瓦,
拖拉機及配套農具保有量達54.17萬臺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5.85%。2024年全市共補貼各類農牧業機具10776臺套,推廣農用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系統)終端1010臺,總保有量達到4065臺,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裝備保障。 
  四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抓好“良法”推廣。呼倫貝爾市先后承擔農業科研項目300余項,制定推廣地方標準、規程72個,累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42項。2024年通過實施綠色高產高效、優質高效增糧、規模主體單產提升等項目建設88.74 萬畝示范區,推廣先進技術模式。同時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工作,培訓基層農技人員751人,累計培訓農民3.5萬人次(其中培訓高素質農民1010人)。2024年在全區主要糧油作物“高產競賽”活動中,大豆千畝方高產典型分別排名第一、第二,小麥千畝方高產典型排名第一,大豆百畝田高產典型排名第二,旱作小麥百畝田高產典型排名第一,油菜百畝田高產典型排名第一。
 
  五是加強社會化服務,抓好“良制”經營模式。通過項目帶動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示范帶動作用的新型經營主體,全市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均穩定在7000家左右,社會化服務組織1300個左右,2024年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到365萬畝,耕地規模化流轉比例達47%,通過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建立穩定的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穩步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下一步,呼倫貝爾市將以農業增量增質為目標,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在責任落實、政策支持、“五良”措施上持續發力,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為把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得量大質優,貢獻呼倫貝爾力量。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