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當前,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數字農業”應運而生。近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關于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第7297號建議答復,其中關于壯大數字農業從業隊伍這一要點,回復稱: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多措并舉提升農民數字素養和技能水平。
一是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組織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等重點群體開展包括數字信息技術在內的全產業鏈培訓。2021年中央財政支持高素質農民培育23億元,培育高素質農民71.7萬人。以院校畢業生、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返鄉入鄉群體為重點,加強創業創新群體信息化技術技能培訓,培養農村創新創業者3.3萬人。
二是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依托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會同中組部聯合舉辦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2017年以來,累計培訓11.2萬余人,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帶頭人。自2018年起每年舉辦電子商務專題培訓班,至今累計舉辦20期,培訓學員2000余人。
三是啟動實施“神農英才”計劃。2022年起,啟動實施“神農英才”計劃,按照“精準培育、重點支持、突破瓶頸、引領發展”的總體思路,圍繞智慧農業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聚焦“高精尖缺”,每年組織遴選支持一批神農領軍英才和神農青年英才進行培養和支持。
四是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各地統籌利用農廣校、涉農高校、職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等教育培訓資源和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市場主體,共同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2021年,全國共有523家農技推廣服務機構、150家涉農職業院校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
五是加大高校數字農業專業人才培養力度。教育部2020、2021年度布局新建涉農本科專業布點135個,包括農業智能裝備工程專業8個、智慧農業專業28個。鼓勵支持涉農高校開設人工智能等領域專業,加快學科交叉融合,其中,支持東北農業大學設置智慧農業專業,加快培育數字農業相關專業人才。加強數字農業相關專業建設力度,目前已認定35個農業工程類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支持東北農業大學開展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建設。
那么,數字農業專業前景如何?
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創新,推動了以數字經濟為發展趨勢的變革浪潮,數字經濟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的現代社會主要經濟形態。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向社會公示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新版大典的一個亮點,就是首次標注了數字職業,數量高達97個。
數字農業是將數字化信息作為農業新的生產要素,用數字信息技術對農業對象、環境和全過程進行可視化表達、數字化設計、信息化管理的新興農業發展形態,是數字經濟范疇下用數字化重組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變革和升級的典型應用之一。
據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指出,當前及“十四五”時期是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順應時代趨勢、把握發展機遇,加快數字技術推廣應用,大力提升數字化生產力,搶占數字農業農村制高點,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讓廣大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
數字農業是一個集合概念,它主要包含農業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農業大數據(BigData)、精準農業(PrecisionFarming)、智慧農業(SmartAgriculture)4個主要部分。農業集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發展,對數字農業的需求也不斷加深。數字農業的高效專業特色逐漸顯現,因此數字農業專業在社會上的就業前景十分看好,但與之適配的人才卻一直有很大缺口。
隨著我國全面推進數字農業建設、精準農業實踐、智慧農業探索,急需大量智慧農業方面的專業人才。傳統農業學科結構相對單一,學科交叉融合不夠,已逐漸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會同相關部門繼續加大數字農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好各項培訓計劃,促進人才規模、質量、結構與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協調,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xyzjds.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光明日報。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