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編輯視角】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秋糧長勢較好,部分地區旱情對玉米影響有限,預計再過十多天將迎來大面積收獲。據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收獲超過1.7億畝,進度達13.3%。
分區域看,西南地區收獲過半,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地區過兩成,西北、東北和黃淮海也開始收獲。盡管江西前不久遭遇特大干旱,但由于當地及時打井取水、提灌引水,中稻順利生長成熟。當下,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徹底從“人扛牛拉”轉變為“機種機收”。湖北房縣8萬多畝中稻也迎來收獲。今年,當地機收率達到92.8%,比去年提高4.8個百分點。
今年,秋糧主產區退化耕地治理后增產趨勢明顯。例如:在安徽歙縣酸化耕地治理試驗示范區,2000畝水稻經過測產,預計增產10%;在山東昌邑,2.4萬畝鹽堿荒灘在深翻土地、淡水壓堿后種上了玉米,今年畝產將超過1000斤;在吉林農安萬畝黑土地保護利用核心示范基地,板結的土壤變得疏松,預計玉米增產5%以上;在甘肅涼州,1.8萬畝撂荒地建成高標準農田后帶狀復合種植大豆、玉米,如今也迎來收獲,畝產有望達到1500斤。
我國農業發展由依賴資源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逐步走上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不必再像過去那么“搶”,我們正在逐步遠離傳統“雙搶”。揮別“雙搶”的背后,是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取得長足進步。例如:今年麥收,全國投入
聯合收割機超過65萬臺,連續13天日機收面積超過1000萬畝,趕在連陰雨之前完成了大規模麥收。
而小麥機收只是一個縮影。10年間,我國農業機械裝備提檔升級,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提升了15個百分點。
來自農業農村部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61%,科技成為我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提高農機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至關重要。目前,我國農機裝備制造已基本涵蓋各個門類,能生產4000多種農機產品,滿足國內90%的市場需求。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王甲云介紹,目前我國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機裝備對糧食豐產豐收貢獻率顯著提高。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xyzjds.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社、人民日報。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