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科技創新】實施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在解決水稻秸稈露天焚燒污染環境問題的同時,還可以提高秸稈資源化利用水平,促進耕地質量提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對海南省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月23日上午,由臨高縣農業農村局主辦,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農機所、南亞所等單位協辦的“臨高縣2022年秸稈禁燒和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現場觀摩培訓會”在臨高縣潭蓮新村舉行,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魏立民博士、臨高縣王凡副縣長、臨高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文彤明等出席會議,會議同時還邀請了當地各鄉鎮分管領導和參加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的農機手共200多名。
培訓會現場
會上,針對海南省今年提出的水稻秸稈低茬收割要求,熱科院農機所黃偉華助理研員講解了水稻秸稈信息化監控技術,該技術采用智能信息終端對設備進行監控,可準確判斷出
收割機定位、統計作業面積和監測秸稈留茬高度,方便機手對作業面積、作業質量的實時把控,農機管理部門也可及時掌握農業生產進度,并保障補助資金的安全發放,信息化監控技術的推廣應用將進一步保障機手低茬收割作業質量,有效推動臨高縣16萬畝水稻收割目標保質保量完成。
黃偉華助理研究員和焦靜副研究員授課
水稻秸稈離田利用是解決水稻秸稈源頭污染和附加值低難題的另一種模式,推進水稻秸稈離田利用,對減輕環境壓力、促進水稻秸稈高值化、產業化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上,熱科院南亞所焦靜副研究員介紹了秸稈離田利用技術與裝備,從秸稈機械化收集、肥料化、飼料化利用等多方面詳細介紹了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現狀和趨勢,為今后當地開展秸稈離田利用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
會議最后,現場演示了“單一低茬收割粉碎還田”、“低茬收割粉碎+旋耕還田”和“低茬收割粉碎+粉碎還田”三種標準模式,介紹了信息化監控平臺,機手觀摩學習后,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模式進行標準化作業,進一步規范了作業要求,為后續機手申請農機作業補貼提供了保障。
現場作業演示和信息化監控平臺介紹
此次會議通過專家講解、現場演示等形式,展現了水稻秸稈粉碎還田現場作業,提升了培訓人員的農機管理、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對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離田技術的認知程度,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為促進臨高縣農機化水平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目前,熱科院農機所和南亞所已聯合臨高縣農機服務中心、海南星輝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臨高縣300畝水稻秸稈綜合利用核心示范區,樹立樣板。下一步,將結合信息化監控技術,全程監控作業示范過程,建立全縣農機作業信息化管理平臺,根據農機作業情況和農戶的秸稈粉碎還田需求進行精準合理調配;同時開展水稻秸稈還田土壤肥力前后對比、投入和產出對比等經濟性分析,制定技術規程,形成“政府+科研單位+企業+合作社+農戶”推廣模式,做好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在全省推廣應用。
臨高縣水稻秸稈綜合利用核心示范區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