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編輯視角】 丘陵山區是我國糧油糖和特色
農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也是貧困人口的集中地,分布在19個省區市的1400多個縣市區。其耕地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均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長期以來,受自然條件限制,丘陵山區地塊零散,地塊不規則且坡陡坎高,田間缺乏機耕道路,田塊細碎、高低不平,導致“牛進得去、鐵牛進不去”,農機“下田難”“作業難”,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水平的提升。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將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內容。什么是農田宜機化改造?即在一定農田區域內,采用工程技術措施,對零散、異形、坡度較大的田塊進行“小并大、短變長、彎變直、陡變緩”改造,并完善田間道路及配套水系,使得農田適宜農機通過和作業的改造過程。改造后丘陵山區耕地可以普遍適用高質高效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業作業效率和效益,推動當地農業現代化水平。
近年來,我國農田宜機化改造已取得一定成效。以重慶為例,重慶市屬于典型的丘陵山區,全市耕地面積共3677萬畝,其中15°以下1801萬畝,15°一25°1043萬畝,25°以上833萬畝;單塊耕地面積在1畝以下的占80%以上;人均耕地1.16畝,戶均不足5畝,耕地分散在3處以上農戶數占比高達60%。受制于土地基礎條件,重慶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
2014年以來,重慶市開展了農田宜機化改造試驗、試點和推廣工作。截至2020年3月底,全市農田宜機化改造面積達到58萬畝。農田宜機化改造助推了當地水稻、油菜、馬鈴薯、高粱等主要農作物及柑橘、榨菜、花椒、茶葉、牧草、中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的全面全程機械化。改造之后的地塊機器能穿梭自如、目標作物機械操作逮及,一般水田畝均節本350元、旱地節本500元以上。2021年開始,重慶市財政每年拿出2億資金用于農田宜機化改造。
此外,山西、湖南、四川等地也紛紛拿出財政資金用于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試點。
結語:農田宜機化改造后,面積增大的地塊也有利于推動土地流轉,提高耕地利用率,發展壯大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由于丘陵山區也是貧困人口集中地,對農田進行改造也有利于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部分資料來源: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澎湃新聞《農田宜機化改造可再造4億畝良田》。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