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永久免费-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

三農研究:全面跨入機械化作業新時代——湖北農機化高質量發展紀實

2019-10-21 09:22:20 來源:湖北省農機局 閱讀量:16172 評論

  【農機網 地方農機】農機保有量突破1100萬臺套大關、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9.28%、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縣18個、推廣應用北斗農機終端14000余臺套、農機服務組織達8000多個……荊楚大地,已全面進入機械化作業新時代。
 
  70年來,湖北積極響應國家推進農機化的偉大號召,踏著時代的鼓點節拍,不斷開創農機化事業發展新局面,取得了驕人業績。尤其是近幾年,全省農機部門圍繞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總體目標,規范執行強機惠農政策,深化全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推廣綠色生態農機化技術,進一步提升農機化發展水平和質量,農機化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今年,我省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提出實施農機裝備產業升級工程、農機作業水平提升工程、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工程、綠色農機推進工程、農機作業示范工程、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培育工程、農機作業條件建設工程和農機抗災救災能力提升工程“八大工程”,全力保障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助推農機化高質量發展。
 
  農機裝備總量居*列
 
  植保無人機、聯合收割機、秸稈粉碎還田機、播種施肥一體化機……9月18日,全省秋季農機化生產現場推進活動在天門舉行,各種先進農機集中亮相。“這臺無人機效率高不高?國家能補貼多少?”合作社代表爭相發問,農機經銷企業以及農機補貼工作人員一一解答。
 
  拖市鎮鴻遠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梁紅清介紹,合作社共有農機300多臺套,幾乎每臺都享受了農機購置補貼。“我們還購進了6臺收割機,每年轉戰湖北、河南、河北和天津等地,跨區作業面積1.8萬畝。”
 
  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拉動下,湖北農機裝備持續增長,總量位居*列。截至2018年底,全省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4400萬千瓦,各類農機保有量突破1100萬臺套,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保有量分別達到134萬臺、9.9萬臺和7.1萬臺,農機裝備覆蓋農、林、牧、漁業,涉及產前、產中、產后等各個生產環節。在總量增加的同時,裝備結構也在持續優化,大馬力、高性能、節能、生態環保、復式作業機械增長迅速,占比明顯提升。
 
  今年,中央安排湖北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7.813億元,我省進一步完善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設計,包括擴大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完善補貼機具核驗制度、合理調劑補貼資金余缺、取消部分限制性規定等四個新變化。新增旋耕播種機、秧苗移栽機、有機廢棄物好氧發酵翻堆機、畜禽糞便發酵處理機等8個機具品目,對購置農業綠色發展機具加大了支持力度,并繼續開展農機新產品和植保無人機購置補貼試點。“湖北農機化曾在全國創下輝煌。”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省農機局局長劉長華介紹,全國次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在新洲召開,中國臺手扶拖拉機、臺機耕船、臺插秧機均誕生在湖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農機化發展進入了提質增效的新階段,農機化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不斷提升,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
 
  農機作業水平持續提升
 
  今年夏收時節,枝江市信達合作社機手易青林等人成了大忙人,他們駕著“鐵牛”,穿梭于仙女、董市、安福寺等鄉鎮田間,為農戶耕整搶收。“正常情況下,一人一臺收割機1小時可以完成3至5畝,較人工收割效率提高30倍左右。”易青林說,2010年,合作社從3臺噴霧器起家,到現在擁有100多臺套機械,服務3萬多畝農田,覆蓋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從耕種到收獲,實現全程機械化。
 
  信達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只是全省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湖北加大全面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力度,加快突破糧食作物薄弱環節、經濟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瓶頸,分品種、分區域總結提煉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
 
  2016年,京山成為全國首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2017年,沙洋、枝江、洪湖、武穴、天門、襄州、監利7個縣市區進入*二批示范縣行列;2018年,南漳、潛江、鐘祥、公安、棗陽、團風、石首、咸安、宜城、安陸10個縣市區上榜*三批化示范縣。至此,我省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總數達到18個,位居*5位。
 
  每個示范縣市區,圍繞小麥、水稻、玉米、花生,選擇一種或多種主要作物開展全程機械化示范,重點開展深松整地、保護性耕作、精量播種等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帶動當地及周邊地區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提高。
 
  在全程機械化示范創建的帶動下,全省農機作業水平持續提升,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9.28%,位居南方十省*,其中油菜機械化水平達63.46%,居*1位。
 
  農機科技水平取得新突破
 
  秋收時節,襄陽市襄州區裝有北斗衛星定位終端設備的土地深松機陸續下田作業。“原來用旋耕機旋耕后進行種植,旋耕深度為8至10厘米,一遇到天氣干旱,花生、玉米就干死了。現在深松到25至30厘米,再也不怕雨澇、干旱,增產增收有望了!”該區祥瑞豐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手畢志軍介紹。
 
  安裝北斗衛星定位終端設備后,農機部門對每臺機械的作業深度、質量、面積,都可以進行全面、詳細的歸納統計,實現深松機作業狀態和作業面積的準確檢測,為深松作業補貼提供量化依據,同時便于機械的調配,實現跟蹤監督和服務。
 
  湖北省北斗現代農業項目依托我省北斗基礎工程的“湖北省北斗地基增強基準站網”和“湖北省地理空間數字圖”和“楚天云”,建立了全省“平臺+終端”智能農機“感知、連接、數據、分析和控制”五大要素構成的應用系統和技術體系,實現定位跟蹤、工況監測、作業監管、安全監管、遠程調度、維修管理、補貼結算、合作社管理等多項功能,開發了面向用戶的桌面軟件、手機微信、短信平臺的“三位一體”終端操作應用平臺。
 
  截至8月底,在全省四類農機上安裝了三種不同精度的北斗終端14163臺套,其中拖拉機8028臺、收割機4729臺、植保無人機1067臺,插秧機324臺,實現了對每臺農機和每個作業田塊的在線即時監控和全過程數據采集。目前,我省北斗農機應用量在中部六省處于地位,也成為全國的典范。
 
  湖北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機使用大省,農機科技創新尤為重要。《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指出,全省農機裝備制造將圍繞重點作物和重點環節更新換代,農機制造、流通、科研、推廣和使用等部門共同合作,構建農機裝備創新體系,合力攻克制約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技術難題。
 
  近年來,我省還連續舉辦“湖北工匠”杯農機職業技能競賽、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農機人才研修班和農機裝備制造現場推進活動,建立湖北省農機化科技創新聯盟,承擔完成部省下達的農業機械化重大科研課題和技術推廣項目80多項,研發生產適合本省乃至南方地區的農機產品達600多種。
 
  農機服務組織成為種田主力軍
 
  9月上旬,京山綠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清陽格外忙碌,他帶領20多人的農機維修隊伍,穿行在田間地頭,為農機手提供維修、保養等服務,以保不誤季節,不誤農事。
 
  “只有發揮農機專業合作社自身的技術優勢、服務優勢和銷售優勢,立足農村,為廣大農戶提供包括技術培訓、農資供應、機械耕整、工廠化育秧、機插、植保、收割,以及秸稈粉碎還田、糧食烘干等‘一條龍’農機化全程服務,綠豐合作社的路子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李清陽將發展模式牢牢鎖定在農機社會化服務上,帶領他的農機服務大軍,馳騁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4年,李清陽牽頭成立合作社,如今已發展成一家集糧食種植、大棚溫室反季節蔬菜種植、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糧食烘干及收儲、農作物秸稈回收、秸稈轉化食用菌生產、廢料加工有機菌肥等為一體的全國農機示范合作社。
 
  近年來,全省各地農機部門圍繞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一中心,以農機合作社和農機維修網點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和突破口,抓規范、促管理、提水平,初步形成了以農機作業服務為中心,以農機化技術推廣、技能培訓、機具維修、配件供應、信息服務等為支撐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有力提升了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質量和服務水平。
 
  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迅速發展,促進了土地、資金、裝備、人才等要素有效整合,增強了農業的物質裝備基礎,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推動湖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
 
  據統計,全省農機服務組織達8000多個,從業人員13.5萬人,成為種田穩糧“主力軍”。其中,農機合作社達2600多家、社員近10萬人,擁有各類農業機械14萬臺套,合作社發展數量相較五年前增長了近1倍,我省平均每個鄉鎮農機合作社已達1.8個。農機合作社不僅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合算的問題,自身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益。2018年,全省農機合作社實現服務總收入約28億元,社員平均年收入比普通農機戶高出20%以上。
 
  農機安全管理有了新提升
 
  變型拖拉機被稱為“馬路殺手”。自2017年全省集中開展變型拖拉機專項整治以來,累計注銷變型拖拉機42411臺,在管存量8003臺,完成“十三五”“清零”目標任務的84.12%。
 
  近年來,湖北嚴格按照“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要求,省市縣層層簽訂農機安全生產責任狀。各地農機監理機構充分利用年檢年審和辦牌辦證工作契機,與農機手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督促其履行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了“政府主導、農機主抓、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農機安全責任體系。
 
  全省農機部門堅持把安全生產挺在前面,深化“平安農機”示范創建,深入開展農機“打非治違”、安全生產大檢查、事故處置應急演練等安全生產活動,保持了農機安全生產態勢總體平穩,事故發生數持續下降,死亡人數有效控制在省政府確定的指標之內,沒有發生較大以上農機事故,農機安全生產保持平穩發展態勢。
 
  今年1月,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聯合發文,公布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縣和農機安全監理示范崗位標兵名單,湖北省“平安農機”創建工作受到表揚,宜昌市獲得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稱號,巴東縣獲得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稱號。
 
  自“平安農機”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湖北省始終堅持“安全、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積極抓好農機安全監管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通過“平安農機”創建,農機事故隱患明顯減少,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及配置水平明顯提升,農機安全監理公共服務能力得到顯著增強。截至目前,全省已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1個,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31個,省級“平安農機”示范市1個,省級“平安農機”示范縣35個。
 
  典型展示:
 
  京山農機裝備產業“后發趕超”
 
  近日,走進京山市農機裝備產業園三雷重工生產車間,一臺臺拖拉機正在進行組裝和下線前的后測試工作。“我們的雷木804-DX拖拉機居全國拖拉機單一型號銷售量第八名,實現了淡季逆勢上揚。”京山三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王可介紹道,“預計今年可生產各型拖拉機8000臺,完成產值4.8億元。”
 
  農機裝備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近年來,京山市圍繞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變“依托現有”為“無中生有”,全產業鏈謀劃和布局農機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勢頭良好。“1至6月,超能和三雷已完成產銷4764臺,實現銷售額2.85億元,同比分別增加了三倍。上半年,京山農機銷售處于全省地位。”園區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目前園區已完成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入駐整機生產企業3家、配套企業7家,從業人員500多人;可生產大中型拖拉機產品83個品種300多個型號,預計全年可生產各型拖拉機1萬多臺,產值過6億元。
 
  為了服務好三雷重工、上海超能、海格力斯3家整機生產企業,京山成立服務專班,一對一服務、點對點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三雷重工生產流動資金不足,立馬召開調度會,協調銀行貸款、融資租賃、財政周轉金等資金1.8億元。
 
  在延鏈補鏈上狠下功夫,大力推進產業鏈招商。卓冠、萬順、晨瑞等7家拖拉機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先后入駐,配套帶動京山近百家機械加工企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了前后橋、駕駛室總成、變速箱、輪胎、標準件、電泳涂裝等比較完整的生產鏈條。
 
  拖拉機生產出來了,銷售又如何解決?探索“農機裝備*”模式,每臺讓利近萬元,大讓利給農民,銷售一千多臺,并在購機補貼上給予了適當傾斜。
 
  大悟縣中旺農機合作社“父子兵”:
 
  稻香鴨肥唱響致富歌
 
  成千上萬只草鴨在田間覓食,一車車生態米運往全國各地。近日,在大悟縣三里城鎮望山村金燦燦的稻田里,中旺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過去望山吃飯,糧食辛辛苦苦運出山,還賣不出價。現在我們的生態米價格好,客戶還搶著要。”62歲的合作社理事長鐘修平說,合作社實現稻鴨共作3000畝,養鴨2萬余只。
 
  前些年,農村土地拋荒嚴重,鐘修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1年,他成立中旺合作社,用農機試種幾十畝。首戰告捷后,擴大種植規模,并為農戶提供從育秧到收割一系列的代耕代種服務,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
 
  為了讓合作社走得更遠,鐘修平以科技為手段,突出生態有機,推行稻鴨共作模式。“在秧苗插完15到20天的時間,把小鴨子放到里面去,鴨齡跟秧齡是同步的,利用小鴨子在田里吃草、吃蟲、施肥,種出來的水稻綠色環保。”認準這條路,鐘修平就一門心思研究稻鴨共作。
 
  鴨被放養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慢悠悠地在稻根處覓食小蟲子、泥地里啄食螺螄,悠閑散步。“河溝里的水是清的,魚蝦又回來了。”鐘修平說,利用鴨子捕蟲代替農藥,采食雜草替代除草,鴨糞還能當有機肥,種出的大米清香可口、安全。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兒子鐘銳毅然放棄在武漢年薪不錯的工作,與妻子一起回到農村,卷起褲腿當起了新型農民,參加水稻栽培技術培訓和農機實用技術培訓班。現在,老鐘負責種,小鐘就負責賣。“我們通過中國社會扶貧網,上線不到一個月,就銷售了5000單。我們有自己的直營店,還開辦會員制,利用淘寶、天貓、抖音這些平臺銷售。”
我要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產品推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