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編輯視角】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科舉制度,但是高考對于每個人的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而在明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拉開序幕,首批00后將步入高考考場,去面對這個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次考試。
高考過后的專業選擇無疑是繼高考后人生重要的選擇之一,而在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中我們可以發現,今年高校共新增本科專業2311個,其中也不乏許多“接地氣”的專業。例如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等許多貼合時代發展的專業都將于今年落地招生。
具體來看,據媒體統計,在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新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高校數量達250所,其中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廈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
AI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大熱點,機器人工程專業也有著較高的熱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近60所高校都將于今年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
業內周知,隨著大數據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我國的農業機械正逐步迎來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大變革,這些相關專業的開設勢必會對農機行業造成影響。
大數據時代,農業機械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轉型升級期的現代農業機械更加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通過大數據的助推,在農機作業時還能夠通過移動平臺來進行數據采集,例如空氣質量、土壤狀況、農作物生長速率、天氣狀況等信息可以在作業時被實時獲取,用以預測和分析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選擇。
智能化農機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農業作業質量與效率,而通過大數據的實時監控更是可以在農機作業時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止損,這種農業就是大數據在農業領域中普遍的應用形式之一。
智能科學與技術更不必說,我國目前雖然是農機大國但還不是農機強國,如何由大走向強一直是我們在不停探索的方向。我國的地形環境復雜多樣,很多在國外適用的大型農機在我國顯然是不便適用的,那么加快創新研發真正適用于我們的農機產品就是重中之重了,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運用。
機器人工程專業作為近年備受關注的大熱門,對農機行業也有著不小影響。
劍橋大學奶牛場,擠奶工作全部由機器人獨立完成,無需任何手工;澳大利亞的一種像牧羊犬的機器人,在農場上代替傳統的放牧勞力;美國明尼蘇迭州的機器人,從不同土壤的實際情況出發適量施肥;德國農業專家研制出可準確施用
除草劑除草的機器人;法國的發明家發明了專門服務于葡萄園的機器人;哈佛工程師發明了一種宛如蜜蜂的小型機器人,它可以像蜜蜂一樣授粉,展開災后搜查和救助工作……事實證明,機器人正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農業領域當中。
我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農業機器人技術的研發。目前,農業機器人已經能完成播種、種植、耕作、采摘、收割、除草、分選以及包裝等工作,主要應用于無人駕駛
拖拉機、無人機、物料管理、播種和森林管理、土壤管理、牧業管理和動物管理等,在農業機械化到農業智能化的過程中,機器人的作用愈加凸顯。
伴隨著高考的來臨,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這些專業的相繼開設,我國農機行業將會迎來更多相關的專業人才,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整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