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 清明前后,氣溫升高,我國大部分地區出現了大范圍降雨,有利于增加土壤儲水量,改善土壤墑情,春耕生產一片繁榮。截至4月8日,全國已播農作物2.2億畝,完成意向的17%,進度快于上年同期。
春耕進展順利自然也離不開近年來農機的推廣和使用,農機操作不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從效果上來看,智能化的農業機械有效提高了作業質量。農民們可以實時監控
播種機的準確率,一旦播種出現問題就可以及時“止損”,停止播種。另外,農業之所以需要智能化的農機,還因為它們可以根據土地的松軟程度,自動調節播種動作,使種子可以播種在同一深度。
4月8日至11日,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年會主題為“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議題分為四個板塊,即“化‘一帶一路’”、“開放的亞洲”、“創新”和“改革再出發”。既然說到創新發展,那我們就來看看發展中的農機行業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
回顧發展歷程
1949年至1980年,提出了“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一論斷,有了機械化,農業才能不斷擴大再生產。此外,還制定了明確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目標和相應的指導方針、政策。自此之后,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白手起家”,不斷發展。
1981至1995年,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家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的直接投入逐漸減少,農民逐步成為投資和經營農業機械的主體。農機工業開始大規模結構調整,適合農村小規模經營的小型農機具、農用
運輸車等應運而生。
1996至2003年,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農村青年勞動力開始大量外出務工尋找工作機會,農村勞動力出現短缺,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機械化跨區機收等農機社會化服務開始現出端倪,
聯合收割機異軍突起。
2004至2014年,此階段被視為農機行業的“黃金十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公布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拉動農機行業發展,國家的政策制度成為農機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
發展中的探索
誠然,從“白手起家”到小具規模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我國因其復雜的地形地貌以及顯著的氣候差異,無法照搬美國等農業高度機械化國家的發展模式,而要在發展中不斷探索,因地制宜。
在東北,相對比較適宜大型農機的操作;至于華北等多以平原為主的地區,人均土地少,不同家庭的土地之間存在著田埂爭議等各方面矛盾,為大型農機的使用帶來了不便;大型農機使用為困難的是南方,南方地形更加復雜多樣,以山地、丘陵為主,更加適合走農業精細化發展道路。人盡皆知,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除開復雜的地形地貌外,種植作物的不同也為我國農機化發展帶來了挑戰。
隨著我國農業發展越來越化,在互聯網及大數據的助推下,農機在不同地區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對農機的依賴越來越明顯,對農機作業要求也愈加精細,智能化自動化的農機發展是大勢所趨。
發展大談機器的同時,不忘人
《韓非子》中的《弓與矢》說:“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中的?”沒有弓,就不能把箭射出去,沒有箭就不能射中靶子。弓和箭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依賴。其實,機器和人之間也是。
我們一貫強調機器創新,然而很少有人去提人也要“創新”。機器創新很好理解,顧名思義,就是不斷研究和開發應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和機具,不僅僅是農機要因地制宜,同時農機還要更加智能化和數字化。
人的“創新”不可避免,機器的運用歸根究底還是要回到人身上來。農機的制造研發人員需要不斷充實自身,才能從制造真正走向“智造”;農機手需要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更多更加新型的農機;農民們需要提高農藝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反過來促進農機的發展,使現代化農業從機械化適應農業生產轉變為兩者互相促進。
小結
農機行業的發展逐漸進入升級轉型的調整期,恰如博鰲論壇中談到的企業發展一樣,“多元化、兼并收購、做大規模,甚至躋身世界500強,一度是眾多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夢想和成功標準。”但是,做大規模往往是困難重重,不知道有多少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減肥”甚至是“死亡”。怎樣在做大規模的同時兼具效益,“長胖”的同時還要“長高”,在中國改革再出發的今天,作為經濟微觀個體的中國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和選擇自己的方向。農機行業也需要更加理性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增強市場競爭力。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