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農業機械化是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衡量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絕不只是增加幾頂‘帽子’,而是為了探索一條創新體制機制的‘新路’!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民務農意愿的降低和勞動成本的增加,使得我國農村大量勞動力急劇向二、三產業轉移,造成我國農村勞動力急劇短缺的局面。然而農業機械化是影響農業生產成本和農民的種植意愿的首要原因,也是降低農業投入成本的重要方式,因此勞動力的短缺以及勞動成本的增加使得我國農業對機械化的需求日益迫切。
近幾年來,我國大力出臺各類補貼政策拉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全國各地農業機械化的普及面積且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我國農機總動力從2015年11.1億千瓦增長到2016年的11.4億千瓦,全國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農機工業總產值更是超過了4200億元,躍居農機制造大國。但與此同時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中又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問題一:農業機械化的數量和質量地區分布不均。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東部地區農業機械化數量和質量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區。我國南北氣候條件存在差異,北方農作物一年一熟,而長江中下游就是一年兩熟、一年三熟,使得這些地區農作物產量多、流通速度快,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較高。換句話說就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生產水平較高,農民收入高、增長快,對農業機械的購買力相對較高,更新換代的速度也相對較快;而我國相對欠發達的地區,農機擁有量少,生產水平低,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也就相對緩慢,截止到2015年底農機總動力分布數據顯示:東部:39900.4(臺);中部:37478.1(臺);西部:28967.2(臺)。(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機總量變化情況(數據來源《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
但從農業機械數量的增長速度來看,中西部地區明顯要高于東部地區。除了土地規模、地理條件以及農業結構的不同之外,國家近年來大力出臺各地區農機補貼政策,增強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并嚴格加強監督管理,全面落實補貼到戶等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到了中西部地區農業機械的發展。
問題二,我國農業機械結構發展不合理。就運輸動力機械來說,大型
拖拉機可以用來裝璇耕機和
播種機,在田間的耕作速度和作業效率都要比小型拖拉機要高。雖然近幾年我國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數量增長很快,但是依然遠遠低于小型拖拉機的數量。截止2015年末數據,我國小型拖拉機數量有1703萬臺,而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數量僅有607萬臺,這一數據足以說明我國機械化耕種作業效率依然不高,費人費時,遇到病態天氣延誤農時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截止2015年末我國農業機械擁有量
從圖表上可以看出,我國農作物不同作業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差異也頗大。農作物作業環節包括耕地、播種、收割、收獲后處理等。作為收獲后處理機械的脫粒機的數量明顯高于收割機的數量。并且現在聯合收割機已是大田作業不可缺少的農業機械,用其收割小麥,可比一般人工收割減少脫粒損失5%~8%,并且一臺大型谷物聯合收割機一天可收割小麥400~500畝,不僅可以減少產量損失,還可以節省大量人工勞動力。20世紀20年代,聯合收割機就已經在美國的小麥產區大規模使用了。然而我國收割機起步較晚,而且引進國外的大型機械并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農業土地情況,因此,我國農業在農作物收獲、處理效率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問題三:我國不同農作物的機械化使用水平也不同。就作物而言,三大主糧中小麥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雙季稻地區機械插秧水平、甘蔗主產區、棉花產區、油菜產區機械化提高比較緩慢,經濟作物機械化許多環節還是空白。但是有了美國日本等這些現代化農業大國的前車之鑒,我國農業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目前國家大力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工業制造業轉型升級,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在筆者看來,“中國制造2025”不僅是在技術方面的突破,更是體制機制上的創新。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