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機網 本站原創】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指導生態環保領域的戰略安排,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明確了“行動指南”,被稱為嚴環保制度。
那么這部以嚴格著稱的《規劃》又將會給農機行業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規劃》相關內容來簡單分析一下。
《規劃》說:力爭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國Ⅳ排放標準
農機產品生產要“保三爭四”
2016年農機行業有件大事,那就是“國Ⅱ”升級為“國Ⅲ”,截止到12月1日,以“國Ⅱ”為標準的柴油
發動機全面淘汰,為我國治理大氣污染、優化農機結構添力助威。然而,在農機行業剛剛進入“囯Ⅲ”階段的時候,“國Ⅳ”標準又接踵而至,這無疑給企業轉型升級帶來更大壓力。
每一次排放標準的升級都是農機行業優勝劣汰的一次大洗禮,企業要想生存就必須緊跟市場步伐。隨著環保《規劃》的頒布,農機企業應做到“保三爭四”,在扎實做好“國Ⅲ”產品的基礎上力爭早日向“國Ⅳ”標準過渡。
《規劃》說: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電動農機市場值得深耕
大氣污染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環境保護行動中的重大障礙,由于氣體容易轉移,因此防治大氣污染需要區域聯動。隨著越來越多電動公交、汽車的普及,城市大氣污染在逐漸改善,那么鄉村自然也要跟上步伐。
順應環保《規劃》,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以電力為能源的農機產品將在未來受到越來越多企業和農民的青睞。電動農機就無排放這一巨大優點,減少了大氣污染,推動了農村環保事業的發展,與城市電動汽車一起,有效聯防聯控。因此,電動農機將是企業未來發展的一大方向,其市場值得深耕。
《規劃》說:強化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
近年來,我國一直都在嚴厲打擊秸稈焚燒行為,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年年禁燒,年年燒”,可見,秸稈焚燒成了環保問題上的“老大難”。然而,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利用機器實施秸稈還田給秸稈綜合利用指明了一條好出路。
秸稈機械化直接還田能夠快速大批量處理剩余秸稈,在防止秸稈焚燒行為,大大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蓄水保墑能力。所以,只要《規劃》要求繼續強化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那么秸稈處理機械產品在這一階段內都不會過時。
《規劃》說:打好農業面污染治理攻堅戰
植保機械發展有望
目前,我國農業面污染嚴重,農膜、農藥、化肥都是國家需要防治的對象。《規劃》指出,到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打好農業面污染治理攻堅戰,因此能夠規范施藥范圍和數量、有效減少農藥超標的植保機械已成為農民“新寵”。
預計未來,植保無人機作業面積逐年增加,尤其在水稻田病害防治上所占比重將越來越大。各類自走式噴桿噴霧機、大型風送彌霧機等大中型機械逐步成為主要施藥機械,特別是在玉米、小麥、馬鈴薯、大豆、向日葵等主要作物種植區,使用幾率不斷擴大。再加上農補改革向綠色農業傾斜,植保機械將迎來大跨步發展。
然而,“十三五”環保制度給農機行業帶來的影響到底會如何發酵,還需時間來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