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提高國家及河北省強農惠農政策可及度、知曉度、便利度,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編制了強農惠農政策明白紙,共梳理國家和省級強農惠農政策15類87項,并逐一列明政策依據、資金來源、補助對象、補助標準、辦理流程等內容,以便廣大農民、市場主體、基層干部和社會各界了解強農惠農政策,助推河北省“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河北省強農惠農政策明白紙》共包括糧油生產保障類、耕地質量保護與質量提升類、農機購置補貼類、種業創新發展類、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類、畜牧業健康發展類、漁業高質量發展類、農業生態資源保護利用類、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類、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服務推廣類、大氣污染防治類、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類、農業人才能力提升類、防災減災類、和美鄉村建設類15大類。
 
  今天解讀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國家政策)。
 
  1.政策依據
 
  (1)《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財農〔2016〕26號)
 
  (2)《財政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工作的通知》(財辦農〔2021〕11號)
 
  (3)《財政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中國人民銀行 國家林草局關于進一步健全完善惠農補貼管理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財農〔2024〕21號)
 
  (4)《河北省財政廳 河北省農業廳關于印發〈河北省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冀財農〔2016〕58號)
 
  (5)《河北省財政廳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的實施意見》(冀財辦〔2021〕21號)
 
  2.資金來源:中央財政資金。
 
  3.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農戶承包集體機動地和農戶承包地轉租轉包的,原則上對承租(包)者進行補貼。原承租(包)合同有約定的,尊重農民意愿,按承租(包)合同的約定補貼。
 
  4.補貼依據:根據農村稅費改革時核定的農業稅計稅土地面積扣除其中的按規定轉為非耕地的土地面積、退耕還林土地面積,再加上新增耕地的實際種植面積確定。對已作為畜牧養殖場使用的耕地、林地、園地、成片糧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非農業征(占)用耕地等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以及長年拋荒地、占補平衡中“補”的面積和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等不再給予補貼。
 
  5.補貼標準:由各地農業農村部門根據補貼資金總量和確定的補貼依據綜合測算確定。通過“一卡(折)通”直接發放。嚴禁擅自統籌使用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以及騙取、套取、擠占、挪用或違規發放等行為。
 
  6.辦理流程
 
  (1)制定補貼實施方案。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制定本縣域年度耕地地力補貼發放實施方案,明確各部門責任、面積核實和補貼對象認定依據、公開公示要求,細化發放流程。
 
  (2)核實補貼對象和面積。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組織鄉鎮對本區域內符合補貼條件的補貼面積和農戶基礎信息進行統計、核實、匯總。村級組織應建立基礎信息臺賬,組織農戶在摸底表中簽字、按手印;鄉鎮建立公示臺賬,對各村摸底上報的補貼面積等基礎數據進行審核,加蓋鄉鎮、村公章后以村為單位在各村信息公開欄進行公示,公示期7天。除涉及個人隱私外,補貼信息至少包括補貼對象姓名、所在鄉鎮村、補貼金額、監督電話等內容。
 
  (3)縣級審核。公示期結束后,鄉(鎮)政府將補貼面積匯總表報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進行審核,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對鄉(鎮)上報的補貼面積進行比對審核。審核結束后,根據匯總后的補貼面積以及補貼資金總額,計算本縣(市、區)補貼標準,確定分戶補貼金額,加蓋公章后以村為單位在村信息公開欄進行第二輪公示,公示期7天。
 
  (4)補貼資金發放。第二輪公示期滿后,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向財政部門提交資金撥付申請,按照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規定,通過“一卡(折)通”將補貼資金發放至受益農戶。
 
  注:本文由農機網(www.xyzjds.com)整理發布,資料來源:河北省農業農村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