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機網 熱點關注】麥收期間,全省上陣小麥聯合
收獲機18.6萬臺,實現小麥機收5981萬畝、機收率99.6%,上陣
玉米播種機20.7萬臺,在已完成的玉米播種中,機播率98.9%,機收、機播水平均創歷史新高。三夏農機化生產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強化對接,裝備供給保障到位。逐村摸排農機服務組織作業能力、機具裝備分布情況,逐戶逐地塊落實、對接,一縣一臺賬,一村一聯絡員,實現麥收供需對接村級全覆蓋。濟寧市組織50多支農機技術服務隊指導全市300余家維修網點和農機經銷企業,加大機具檢修、調試和技術保養,備足易損件、零配件,累計檢修各類農機具6.7萬臺套。郯城縣積極引導農機服務主體與村、鎮簽訂作業協議,按地塊和農戶對接作業面積。建立跨區作業機手微信群,及時提醒跨區作業機手適時返郯作業,保障本地作業機具充足。今年“三夏”,全省新增7kg/s及以上自走輪式
谷物聯合收割機2848臺,投入玉米免耕精量播種機11.3萬臺,撿拾打捆機6600臺,秸稈粉碎還田機15萬臺。
二是聯動服務,農機跨區暢通有序。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全力以赴做好夏糧收獲工作的通知》,建立省級“三夏”農業生產工作協調機制。印發《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三夏”小麥機收工作導則》。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交通運輸、公安等部門印發農機跨區作業通告,發放跨區作業證2.7萬張,辦理技術服務車免費通行證231個,開辟555個農機跨區綠色通道,設立“接機服務站”476個。聯合省商務廳、中石油中石化,開展“三夏”農業用油惠農保供活動,省內省外機手同享用油優惠5%。省、市、縣三級農業農村部門設立小麥機收保障服務電話173個,麥收期間24小時值守,接聽熱線電話337個,第一時間為機手提供服務。組建應急搶收隊1312個,覆蓋所有鄉鎮,應對惡劣天氣等特殊狀況。
三是深挖潛力,減損降耗效果顯著。按照農業農村部統一部署,全省組織開展小麥機收減損大宣傳、大培訓、大比武活動。省廳先后印發機收減損工作通知、成立工作專班和技術指導小組、啟動“小麥機收減損主題月”活動、舉辦全省小麥機收減損培訓班。指導各地常態化開展機收減損大比武38場,組織100名農機手開展省級大比武10場,積極營造比學趕超的減損氛圍。實現小麥種植面積50萬畝以上的縣(市、區)機收損失數據監測全覆蓋。據專家現場實測,10場省級大比武平均機收損失率為0.66%,全省隨機抽取386個采樣地塊平均機收損失率為1.35%,均低于2%目標。
四是機藝融合,綠色生產應用廣泛。建立23個機藝融合應用試點,加快推進良機良田良種良法匹配,強化農機技術與裝備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有效形成農機農藝融合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保護性耕作、秸稈綜合利用等農機化生產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貼茬直播、種肥同播、小麥秸稈切碎還田和秸稈收集打捆等綠色農機化技術得到大力推廣。全省“小麥機收-秸稈處理-玉米機播”“一條龍”作業實施面積達2000多萬畝,實現了小麥機收與玉米機播壓茬同步進行。青島市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等節水技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全市水肥一體化應用面積突破100萬畝。
五是突出特色,宣傳工作點亮紛呈。聚焦重要節點,多角度、廣范圍講好“三夏”生產故事,傳遞“三農”好聲音。據不完全統計,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新聞、《經濟日報》、《大眾日報》、山東新聞聯播、齊魯網等媒體、客戶端對我省“三夏”農業生產宣傳報道及轉載1100余篇。協調山東電視臺農科頻道等4家媒體對小麥機收減損大比武網絡直播,衛星轉播車開到夏收最后一塊地頭。央視頻《三農三人談》節目針對夏收大會戰如何保障顆粒歸倉等熱點話題,現場連線省廳領導進行解讀,全程直播,近50萬人在線觀看。聯合山東電臺鄉村廣播《法治帶頭人》欄目組,以農機購置補貼、跨區作業、農機維修、機收減損、農機安全等為主題播出6期節目,做好農機化政策宣傳、知識宣傳、法治宣傳。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