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網 熱點關注】 各市、縣(市、區)農業農村局:
現將《安徽省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
2019年7月4日
安徽省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皖政〔2019〕27號)精神,加快推進我省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與基本原則
(一)總體思路
圍繞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總要求,以提高全省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為目標,以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等8大作物為重點,以耕整地、播種、植保、收獲、烘干和秸稈處理為生產主要環節,以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及裝備、培育壯大農機服務市場主體、探索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改善農機化基礎設施為重點內容,因地制宜,積極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區,打造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升級版。
(二)基本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不同地區優勢作物、經濟條件、生產規模、機械化水平等因素,優選適宜的技術路線和裝備,推動農機化技術集成,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
堅持統籌規劃、梯度推進。優先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積極推進大宗經濟作物主要環節生產機械化。圍繞突破薄弱環節,突出工作重點,優先選擇糧油生產大縣和現代農業示范區、基礎較好區域建設示范點,通過典型引路,由點到面,逐步推進。
堅持機藝融合、協同發展。以先進適用的農機裝備為載體,以綠色增產的農藝技術為內容,結合信息化應用和農田基本建設等,加強多部門協同配合,推動農機農藝農信融合發展。
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綜合運用政策落實和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強化扶持引導,以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生產規模經營者為主體,廣泛吸納相關部門參與,匯聚各方力量,增加資金投入,形成合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良好格局。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0%,其中小麥、水稻、玉米等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95%、≧85%、≧85%;植保、秸稈處理和
糧食烘干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力爭建設30個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到2025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83%;力爭建設40個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在有條件的市整市推進,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三、主要內容
圍繞8大作物及其重點生產環節,根據優勢產區、種植模式和全程機械化特點,確立推進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主要內容,探索系列生產模式。一是提升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重點是鞏固提高深松(翻)整地、精量播種、水稻機插秧、玉米機收等環節,解決植保、烘干、秸稈處理等薄弱環節機械化難題;二是突破主要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瓶頸”,重點是示范推廣大豆、油菜、花生播、收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
1.水稻。集成示范以工廠化育秧、機插秧為核心的適度規模經營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重點以工廠化育秧、高速機插秧、秸稈機械化處理、低溫循環干燥技術為主,部分適宜地區示范缽體苗機械化移栽技術,集成示范全程機械化。
2.小麥。繼續推進旋耕滅茬整地、深松鎮壓、精少量
播種機化技術,集成示范聯合收獲、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大力發展植保、烘干及秸稈處理技術。
3.玉米。集成示范以少免耕精量播種技術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大力推廣施藥、摘穗或籽粒聯合收獲、秸稈粉碎還田、低溫烘干和飼料青貯等機械化技術。
4.大豆。以保護性耕作、機播、聯合收獲作業模式為主,重點推廣大豆機械化免耕精播、根瘤菌同步噴施和聯合收獲、機械化病蟲害防治及秸稈處理技術。
5.油菜。推廣秸稈全量還田條件下機械化耕整地、開畦溝、精量播種復式作業技術和油菜機械化育苗移栽、免耕機播、分段機收或者聯合收獲、機械化施藥及秸稈綜合處理等技術。
6.花生。推廣麥后機械化免耕播種和半喂入聯合收獲技術,試驗示范耕后起壟覆膜直播和分段收獲、摘果、秸稈處理及殘膜回收等技術。
7.棉花。推廣以背負式、牽引式及中小型自走式輕型采棉機和場地籽棉預處理機為核心的關鍵技術應用模式。重點開展機采棉種植、籽棉中小型精量播種、棉苗缽體移栽、施藥施肥、機械采摘和棉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集成示范。
四、重點工作
(一)強化政策支持,全面提升全程機械化生產的裝備水平。鼓勵和引導農機制造企業、科研院所等加大研發創新力度,提高農機裝備研發能力和制造水平。加大農機新產品補貼力度,支持鼓勵老舊農機報廢更新,促進主要農作物生產農機裝備結構更新優化。探索北斗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應用,進一步推動農機裝備升級換代。
(二)培育經營主體,加快發展全程機械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加強綜合性全程農事服務中心建設。把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推進全程機械化的主要依靠對象,采取政策傾斜、項目優先、指導幫扶等措施,使之成為新技術新機具集成的試驗田、全程機械化新模式的展示場、新機手新農民的訓練營。大力推進跨區作業、托管服務等農機社會化服務向農業生產全過程延伸。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促進農機共享共用。加強農機培訓和職業技能開發,大力培養一批農機技術能手。
(三)開展示范創建,探索形成區域性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優化中央和省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支出結構,加大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投入力度,積極開展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探索總結全程機械化的技術路徑、技術模式、機具配套、操作規程及服務方式。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農機深松作業補助等政策導向作用,加快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持續推動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創建活動,按照原農業部辦公廳發布的《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評價指標體系(試行)》和《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評價辦法(試行)》,強化績效考核,對達標的地區,推薦農業農村部向社會予以公布,支持基礎較好的市整市推進。通過以評促建,帶動提高全省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四)加強基礎建設,不斷改善全程機械化生產發展條件。推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整理,促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把適宜機械化作為農田基本建設的重要目標,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宜機化”建設,為全程機械化作業、規模化生產創造條件。積極推進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探索建設各具特色的農機作業動態信息監測與服務平臺,培育和規范農機作業等服務市場。支持農機經營服務主體機庫棚建設,不斷加強機耕道路和農機維修網點建設,持續推動解決農機“住房難、行路難、看病難”等問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把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作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積極爭取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擺上政府重點議事日程。各農業大縣要爭取成立政府領導牽頭的工作機構,組織協調有關職能部門以及農業農村系統各相關單位,統一認識、整合資源,形成的工作推動機制。排出時間表、路線圖,爭取專項投入,實現發力,確保目標明確、任務落實、措施配套,確保有序有力推進。
(二)加大政策扶持。各地農機購置補貼、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補貼、農機作業補助、農業技術示范、新型農民培育工程等農業生產發展項目資金,應向全程機械化的重點區域傾斜。盡量把各項資金集成在一個示范區,做出典型,帶頭實現全程機械化。強化對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的金融信貸支持,探索發展大型農機金融租賃服務。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以不同形式參與。加強農機技術推廣、安全監理、試驗鑒定、教育培訓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確保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順利實施。
(三)強化技術支撐。省農業農村廳成立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專家指導組,由農機化行業和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有關專家組成,開展決策咨詢、技術指導、培訓交流、驗收考核等工作。各市、縣也要充分發揮農技、農機推廣機構和生產企業、科研院校、農民(農機)合作社等社會組織作用,探索形成一系列分作物、分區域的機械化生產模式,建成一批全程機械化示范片,通過樹立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輻射帶動周邊共同發展。
(四)積極宣傳引導。各地要及時總結推進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通過組織現場觀摩、開設網絡專欄等多種形式,集中發布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技術成果、工作進展等,加強交流和學習借鑒。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媒體,開展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宣傳報道,為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